朝鲜族阿姨教我的正宗韩式拌饭的做法,学会可以开店!
2025-01-23 04:11:37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6 09:01:05
穿越千年诗行,苏轼以禅心洞察人间万象。
那些飞鸿掠影般的人生琐事,那些如春梦般短暂的情愫,都在时光长河中悄然消逝。
生如白驹过隙,赤条条来,寂寥寥去,这便是你我凡人的共性写照。
今天,何不借苏轼之笔触,探寻生活的真谛,在流逝的岁月里镌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哪怕只留下一鳞半爪,也能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激起遥想的涟漪,足以让我们在岁月流转中找寻到深深的欣慰与满足。
品读苏轼,感悟禅意人生,让每一刻都充满力量与智慧的光辉,寻找那份独属于你的禅意瞬间,让生活因诗意而厚重,因禅意而深远。
传承文化经典,荔枝姑娘整理了有关苏轼禅宗意境诗词,领略古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豁达态度。
1.
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由。
——苏轼《减字木兰花·送别》
学道以求忘却世间的忧愁,然而一念之间又陷入难以挣脱的束缚。苏轼在《减字木兰花·送别》中揭示了修行与红尘纠葛之间的矛盾,呈现了人性对自由解脱的追求与现实牵绊相交织的深刻哲理。
2.
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苏轼《北寺悟空禅师塔》
已将浩渺世界视若微尘,空灵之中如同浮华梦境中的自我。
苏轼在《北寺悟空禅师塔》中表达出超然物外、看破红尘的禅宗境界,暗示人生如梦,应淡泊名利,寻求清静惬意的闲适生境和超脱。
3.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身披蓑衣,手持竹杖,行走于风雨之中,无所畏惧。回首来时路,无论曾经如何坎坷曲折,如今归去时心中已无风雨晴阴之分。
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借自然景象寓言人生境遇,展现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顺应自然变迁的智慧。
4.
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秤同。
——苏轼《虞美人·述怀》
心向禅道而断绝世俗情感,唯有平等交往,笑谈人世瓜葛,如秤砣一般保持平衡。
苏轼在《虞美人·述怀》中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感观,体现了禅心对于人间纷扰的淡然态度。
5.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苏轼《行香子·述怀》
浮华虚名与蝇头小利令人疲于奔命,犹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般短暂易逝。
苏轼在《行香子·述怀》中以此警醒世人看清人生的短暂与虚妄,倡导回归本真,不为外物所累的生活哲学。
6.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苏轼《送参寥师》
宁静以致能洞察一切动态变化,空灵的心境才能容纳万千事物。
苏轼在《送参寥师》中阐明了禅修者需具备宁静与空灵的心态,方能体悟宇宙万象,悠然自得。
7.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苏轼《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
早已超越浮名与个人躯壳,区区雷电亦不足为神明。
苏轼在《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表达了对人生价值与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对自身精神层次提升的追求。
8.
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
——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诗》
当沉浸于梦境时并非不存在,然而一旦醒来,梦幻泡影瞬间消散,物我两异。
苏轼在《六观堂老人草书诗》中以梦喻人生,揭示了生命现象的虚幻本质,引导人们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刻的真实体验。
9.
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苏轼《南歌子·再用前韵》
比喻自己在这繁华世间如同一粒尘沙,微笑面对潮起潮落的人生波澜,已然了悟并接纳生活的全部。
苏轼在《南歌子·再用前韵》中传达出从容应对世事变迁,超脱生死荣辱的大智慧。
10.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走过的每一个阶段究竟像什么呢?大概就像飞鸿踏过雪地留下的爪痕一样,短暂且易逝。
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通过对飞鸿踏雪泥的生动比喻,抒发了人生无常、往事如烟的感慨,同时也寄寓着对生命印记的珍视与追忆。
11.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人生恰似一场逆向而行的旅程,你我皆是匆匆过客。
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借旅行为喻,表达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以及众生皆为世间过客的平等观照,揭示出人世间的流转不息与个体生命的漂泊不定。
12.
问我何处来,我来无何有。
——苏轼《和陶拟古九首其一》
当有人询问我从何而来时,我回答,我来自那空无一物的所在。
苏轼在《和陶拟古九首其一》中以超脱尘俗的姿态回应源头问题,展现了一种从虚无中来、回归本源的生命哲学,暗含了对禅宗空性的理解和感悟。
13.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万事经历到最后,不过都是一场梦罢了,休要再执着。
苏轼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将人生比作梦境,强调世事如梦幻泡影,告诫世人放下追逐与执念,淡然面对一切得失。
14.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即便问岭南生活是否艰辛困苦,却答曰:心安之处便是吾乡。
苏轼在《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抒发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内心安定高于外在环境,暗示禅意中的心灵故乡不在他处,而在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15.
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
——苏轼《好事近·烟外倚危楼》
不必追问世间纷繁之事,它们就如同剑尖轻鸣般微不足道。
苏轼在《好事近·烟外倚危楼》中传达出超越世俗琐碎,关注内在精神世界的深邃思想,展现了看破红尘的豁达与超脱。
16.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人们像秋天鸿雁般按时归来,而世事如同春天的美梦一般消逝无痕。
苏轼在《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用秋鸿春梦比喻人生的规律性和无常性,既肯定生命有信的一面,也揭示事物转瞬即逝的本质。
17.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苏轼《司命宫杨道士息轩》
安静地坐着,无所事事的一天仿佛变成了两天。
苏轼在《司命宫杨道士息轩》中倡导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方式,通过“一日似两日”的诗意表达,赞美了心灵沉静所带来的时光悠长感,以及由此获得的精神富足。
18.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
天地万物各有归属,若非属于我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应取之。
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提倡尊重他人权益和顺应自然法则,体现了一种无私且顺应天地之道的人生哲理。
19.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我之所以无法识得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通过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揭示了观察事物受自身局限影响的道理,警示人们跳出自我框架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
20.
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心已如熄灭后的木头般寂静无声,身体则如一艘不再系锚的小舟,任意漂流。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描绘了晚年心境的平静淡泊,展现出自己对待生死与命运的超脱态度,寓意着修行者的心境已然达到与世无争、顺流而下的境界。
2025-01-23 04:11:37
2025-01-23 03:33:22
2025-01-23 01:26:35
2025-01-22 08:49:41
2025-01-22 08:04:14
2025-01-22 07:01:16
2025-01-22 05:57:52
2025-01-22 05: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