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治理提速增效
2025-04-22 10:35: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0:35:00
《内蒙古日报》(2025年4月21日1版)。
4月19日,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桑根达来镇阿拉台嘎查治沙现场,工作人员操控2台无人机在指定区域投放黄柳枝苗。还有一架无人机悬吊着种子,飞向3公里外的治沙目标区域进行飞播作业。
“无人机一次能运送60—70公斤左右物料。一天的作业量,无人机飞播400—600亩,人工撒播0.8—1.5亩,效率是人工的200到300倍左右。”正蓝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苏伦高娃说,按照现在的效率,提前完成今年的治沙任务不成问题。
牵引式沙障车正在铺设草方格沙障。
今年4月份以来,锡林郭勒盟各地因地制宜启动了浑善达克沙地歼灭工作。就在前几天,在锡林浩特市白银库伦牧场斯格斯台分场,500余名干部职工、牧民、民兵、志愿者齐聚项目区,吹响2025年沙地治理的冲锋号。同一天,正蓝旗1000余名干部职工、企业代表和志愿者聚集在桑根达来镇阿拉台嘎查,同步开启生态修复行动。从锡林浩特到正蓝旗,从浑善达克腹地到各旗县项目区,锡林郭勒大草原上一场全民参与、科技助力的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全面铺开。
在苏尼特右旗阿其图乌拉苏木赛罕锡力嘎查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用稻草扎设草方格沙障。很快,一排排整齐的草方格不断向沙漠深处延伸,放眼望去,已有数百亩沙地披上了精致的“黄金甲”。压住一片荒沙,栽下一棵树苗,汇成一片绿色。除此之外,100余名志愿者们组织有序,分工协作,一株株柳条、杨柴苗嵌入网格沙障,为沙漠增添了绿色生机。
“这些都是先进的治沙设备,有了它们,我们节省了不少人工。”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指着沙障栽植机器,向大家讲述着治沙的“科技范儿”。从人工治理到机械助力,治沙工作全面提速增效。
苏尼特右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弓志强说:“以前人工完成沙障每天2亩左右,现在依托科技力量效率翻了2—3倍。流动沙丘大的地方四驱车进不来,以前只能人工扛进来,现在用了无人机、自动机械沙障机,效率很高。”
治沙不仅关乎生态,更需兼顾民生。当地将投工投劳、以工代赈和光伏治沙、科学治沙等新模式融入攻坚行动,在光伏板下种植耐阴作物,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固沙”。与此同时,推广以工代赈机制,带动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既增绿又增收。
苏尼特右旗牧民毕力格图组织牧民成立合作社,加入治沙大军。他说:“参与防沙治沙,既能保护生态,还能增加收入,我和我们合作社20名成员每人每天挣200多元呢。”
如今,走进浑善达克沙地深处,脚下是茂密的灌木丛,眼中是连片成林的红柳,卫星地图中,大面积的黄色已经被星点绿意覆盖。
治理后的浑善达克沙地树木成林、绿草如茵。记者 孟和朝鲁 摄
这是锡林郭勒人多年如一日坚持治沙后取得的成果。尤其是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启动后的2024年,该盟治沙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累计投资18.2亿元,完成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任务378.55万亩,超出内蒙古自治区下达任务近7个百分点。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充分调动了137个农牧民合作组织、6000余名农牧民参与沙地治理,承担建设任务占工程总任务的70%以上,人均增收1.2万元左右。从一点点、一条条到一块块、一片片,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实现了生态改善和农牧民增收双赢的喜人成果。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成果也鼓舞着更多的治沙力量向浑善达克沙地挺进。
今年,锡林郭勒盟将通过“以工代赈”模式,更加充分调动农牧民、合作组织参与沙地治理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封沙育林育草、人工种草、退化草原修复、灌木平茬、围栏架设、沙障铺设等项目工程。
今年,锡林郭勒盟计划完成沙地治理总任务566万亩,预计投资19.05亿元。120个农牧民合作组织和120多家企业将参与防沙治沙工作,由农牧民群众及其合作组织参与实施的项目任务将占年度建设总任务面积的90%以上,覆盖1.2万名农牧民,人均增收1.8万元左右。
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巩和平说,今年,在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工程中,该盟将进一步推广无人机、打孔栽植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实战应用,提高治沙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沙地植被恢复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李金璇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 肇慧茹
2025-04-22 10:35:00
2025-04-18 15:53:00
2025-04-16 19:29:00
2025-04-16 18:11:00
2025-04-14 08:45:00
2025-04-12 17:17:00
2025-04-10 16:31:00
2025-04-10 08: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