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策划/文案:韩文 摄影:李丹青 韩文 制作:李丹青
4月18日,天津师范大学的肯尼亚籍博士生孔爱凯(中文名)小心地将一盒黄山毛峰包装好交给快递员。茶叶来自黄山市黟县的茶山,同时从天津飞往内罗毕的还有他的田野笔记:“茶山上那些黄色的粘虫板在雾霭中浮动,恍若非洲草原上迁徙的角马群。村民说这能起到物理防虫的作用,中国乡村治理智慧,或许就藏在每一片绿色的叶子里。”
四月的黄山,烟雨与阳光交织,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4月7日,站在黟县柯村镇金色绸缎般的油菜花海里,孔爱凯用京东大鼓说唱着柯村故事:“柯村人民真好客,黄山的美名天下传……”孔爱凯今年28岁,在中国已留学9个年头。从最初对中国的向往到逐渐融入,他期待自己成为中非友谊的使者。他的专业是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此次来黄山黟县做中国乡村治理调研。他在村里边走边看,用手机拍了又拍,用纸笔记录下突然出现的想法。
孔爱凯很喜欢围炉夜话的民主氛围。夜幕降临,一阵小雨后气温逐渐下降。柯村红柯窑广场上燃起了篝火,炭火舔舐着黑色的茶罐,新茶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镇党委书记汪琦带领干部和村民围坐在炭火前拉呱。汪琦书记的话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文旅项目还有哪些意见?大家尽管提。”“书记,咱村的黑鸡IP都火出圈了,能否给黑玉米、黑猪也设计个卡通形象?”开民宿的张晖话音未落,镇长吴雪颖已经掏出手机:“记下了!这两天联系美院学生来采风。”孔爱凯在笔记本上用流利的汉字写着:“原来中国的基层会议不用会议室——篝火、热茶、七嘴八舌的讨论,连争论都带着烟火气。这种民主参与的模式,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和谐与协作精神。每个声音都被认真倾听,这种共创与共享的精神,让我对文化融合与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抬头看见火星子噼啪蹿上夜空,突然笑了:“黑鸡、黑玉米和黑猪这样原本普通的农产品,成为吸引游客的网红形象——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奇迹’。”4月8日在黟县洪星乡的茶园里,孔爱凯跟着茶农学采茶,手指头被茶叶划了好几道小口子。“这些黄色的板有什么作用?”他指着漫山遍野的粘虫板好奇地问。茶农大叔乐了:“这可是咱的‘黄板阵法’,物理防虫还环保!”更让他惊讶的是村里的“生态美超市”,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叔拎着一麻袋矿泉水瓶,居然换了一袋大包的洗衣粉!“生态积分换取生活用品,是环保机制的一部分。攒够生态积分还能兑电水壶哩!”超市管理员的话让孔爱凯眼睛发亮,他举着手机拍了一段视频,说:“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有点像大型真人游戏!我要把这个经验宣传到肯尼亚。”傍晚时分,孔爱凯来到充满东南亚风情的洪星乡影视基地,乡长陈辉自豪地向他介绍:“诚信勤劳是徽州人的传统美德。我们通过信用积分的方式,将这一传统和乡村治理结合起来,既弘扬了传统,又促进了乡村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积分高的农户还可以优先在茶厂、影视基地等地方工作,乡里用这样的激励方式将乡村治理变成全民参与的长久机制。”“今天我采摘了一‘篓’乡村治理样本。”孔爱凯笑着说。孔爱凯在笔记上认真写道:“勤俭诚信的文化基因,已经转化为乡村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4月9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的春日,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香甜。宏村镇镇长盛茂存热情地用英语欢迎孔爱凯的到来,他将一盏鱼灯递到孔爱凯手中,笑着说:“这条鱼在宏村游了好几百年了!”孔爱凯端详着问:“能点亮吗?”“当然,就像宏村的治理智慧,既要守护老底子,也要点亮新路子。”镇长的回答一语双关。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