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第二站:浙大藏着什么“教科人”一体改革密码?
2025-04-24 22:33: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22:3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高心同 通讯员 陈珲夏
4月22日,记者随“教科人一体 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团走进浙大“教科人”一体改革现场。当日,中央、省市近20家媒体深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挖掘浙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硬核科技成果,近距离感受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的浙大模式。
“要多尝试学科交叉研究。”调研团在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大厅见到的这句话,正是2007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学院调研并观看“大鼠机器人”实验演示时留下的殷殷嘱托,他鼓励年轻人多尝试学科交叉研究,努力将实验成果与临床等应用方面结合。
多年来,浙大生仪人始终牢记嘱托,传承学科文化,致力于培养具备基本医学、工学、信息学交叉专业背景,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人类健康领域中关键问题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今已成为我国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领域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
“经过多年创新创业实践,学院形成了‘教学-实践-孵化-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创新型人才。”生仪学院院长张宏教授的这番话,通过现场的科研巧匠及硕果鲜活起来。
科技感十足的Cookie创客空间,由玉泉校区东南角一处老旧基建仓库改建“变身”而来,宛如一个充满魔力的创新乐园。这里“五区联动”的时尚设计,3D扫描打印机、激光雕刻机等高端设备,无不为学生们的创意实现提供强大助力。依托此空间,学院联合校外企业和医院,打造实践平台群,形成“三师+”育人机制,每年孵化5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在这样的创新生态下,杭州神踪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神踪科技”)、回车科技等一批高科技学生创业公司脱颖而出。
在创客空间的一角,神踪科技创始人兼CEO、浙大生仪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肃杰,以及首席科学家、浙大生仪学院教授孙煜,向调研团展示了团队研发的多导睡眠监测仪。
王肃杰介绍,这款监测仪可以结合AI算法能精确分析睡眠情况,出具600多种参数的睡眠诊断报告。小巧、轻便,不影响睡眠障碍人群,成了它的市场优势。其检测出的数据可直接用于医生诊断,目前已实现全国600多家医院的规模化应用。
记者好奇的是,是什么让一个在读博士走出校园,办一家公司?
“如果不是在浙大读书,我恐怕甚至不会萌生创新创业的想法。”王肃杰告诉记者,在产学研交叉合作背景深厚的浙大,每一个创新探索的念头都得到鼓励。课堂授予基础知识,平台助力技术成果孵化,学校组织学生打比赛积累经验值……王肃杰在这些环节中不断验证着科创技术,锤炼出扎实的科研功底,也持续吸纳着一线投资人的商业建议。此外,学院大力支持团队在神经工程等学科优势开展底层技术攻关,积极推动搭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提供跨学科导师资源及市场化对接服务,最终,他从实验室课题走向创业,在2022年1月正式成立了神踪科技。今天,神踪科技已经凭借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创新成果,构建无创脑机精准诊疗闭环生态。
从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到Robocon、RoboCup、RoboMaster桂冠,从人形机器人“悟空”、机器狗“绝影”到球形机器人、空中机器人集群、支气管镜机器人等新一代机器人系统……在第二个打卡点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调研团见证了教育、科技、人才如何拧成一股绳。
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创新创业版图中,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宛如一颗明珠。它由学院与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携手打造,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产学研创一体化”新型综合体。这里汇聚着12个浙大教师团队领衔的创新工坊,以及20余家机器人相关高科技企业,并不断吸引着前沿技术和优秀项目在此扎根。仿生腿足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共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巡检机器人、软体机器人、检测机器人等各类“黑科技”在这里不断孕育、成长,推动着机器人新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已然成为创新的“策源地”,获批多项创新平台荣誉,正朝着更高目标大步迈进。
“和这个机器人相处了这么久,感觉它已经成了我的实验伙伴。”在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的仿生腿足机器人创新工坊,随着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俞一诺按动遥控器,工坊第4代机器人向前迈步,冲上缓坡,又转身回头,向调研团挥手。他介绍,自己还曾去过导师、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朱秋国创始的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深处”)学习交流。辗转于学校课堂、实验室、名企,他既懂理论,又能实操,享受到了开阔的科研知识世界。
享誉具身智能领域的云深处,正是从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走出。其研发的“绝影”系列四足机器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在全国多地的变电站等场所“大显身手”。作为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云深处与浙大始终保持“产学研用”深度合作,联合开展足式机器人相关技术攻关,并联合科研院所、机器人产品用户企业等共同构建“高校院所+创新技术企业+用户企业”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共同打造面向未来产业应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平台,赋能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云深处相关负责人称,浙大及控制学院在企业场地、宣传、人才、合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企业发展。
浙大校友带出的科创型企业不一而足。杭州迦智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在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熊蓉教授的带领下,亦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迦智科技的AMR智能物流系列机器人在多个行业广泛应用,而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领航者2号NAVIAI”具备商业、工业实际场景作业能力。学院为它们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后盾,让实验室的创新成果成功走向市场。 专注于空中机器人领域的微分智飞(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由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高飞创立,在浙大的全方位支持下,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产品,正努力让空中机器人走进更多领域。公司还设立了浙大学生实习基地,形成了科研、产业、育人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在第三个打卡点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调研团感受着科技的神奇。Hello World战队队长、信电学院本科生刘健宇,正兴冲冲地为我们解说着眼前陀螺般旋转的机器人。Hello World战队现有来自十余个学院、本硕博74名成员,连续四届斩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总决赛一等奖,2024年跻身全国四强。
“我是澳门人,从小爱玩机器人,高中时浙大的Hello World战队名声在外,我就非常向往这里。”回忆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的备赛历程,刘健宇感慨道:“既要死磕技术优化,也要统筹70多人的分工节奏,这种双轨思维重塑了我的工程视野。”这种“技术+管理”的双轨指导,也是信电学院科创教育理念的核心。战队管理指导老师、信电学院学工办主任周晓馨深有感触:“我们通过‘理论考核+项目实践’筛选核心成员,在团队内部建立‘传帮带’培训机制,每年至少开展4场模拟赛提供实战反馈。目的不仅是造出冠军机器人,更是引领青年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成长为具有工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实干家。”
杨宗银教授团队研发出世界最小和最高效率光谱仪、由浙大师生团队创立的杭州荣脑科技推出的全球集成度最高的脑电——近红外多模态脑观测头环……一路走一路看,记者回忆起,有着“宽口径、重个性、卓越化”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信电学院,正是Deepseek创始人、浙大校友梁文锋的“科研家园”。而深厚的基础研究,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兼容的氛围,重大创新平台载体、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闭环创新生态……这一切让浙大“教科人”一体改革密码不言而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4-24 22:33:00
2025-04-21 01:44:00
2025-04-19 20:44:00
2025-04-19 18:24:00
2025-04-19 15:32:00
2025-04-19 02:16:00
2025-04-18 08:01:00
2025-04-17 14:48:00